3.3、饲料营养研发工作滞后
与传统的大宗淡水鱼,特别是四大家鱼的养殖不同,冷水性鱼类多采用高度集约化生产,其营养几乎完全来自于人工饲料,全价配合饲料的研发水平直接关系到养殖效果。我国目前缺乏冷水性鱼类营养需求和饲料配制技术的系统研究,配方缺乏科学依据,饵料系数较高。与冷水鱼养殖发达国家(如挪威、日本、美国等)相比,他们对主要养殖品种的营养需要参数和饲料原料的生物利用率都有系统深入的研究,配方平衡合理,饲料系数低至1.0以下。另外,我国饲料膨化设备与国外存在差距,饲料成型存在问题。从其发展的特点、趋势看,开发高效环保的冷水鱼配合饲料不仅可以使鱼类获得均衡的营养,还可以降低饲料浪费,减少饲料和排泄物对水体的污染,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在鱼体的积累,生产出安全的水产品,保护水环境。
3.4、病害防治技术薄弱
在我国主要冷水鱼养殖区内,IHN、IPN疫病频发,经常是毁灭性的事件,养殖生产者谈病色变,束手无策。目前我国针对水产病害的疫苗只有草鱼出血病疫苗,针对鲑鳟鱼还没有切实有效的疫苗。造成水产疫病频发的主要原因:一是缺少有效的检测防控体系,疾病不能得到及时的检测;二是鱼卵、鱼苗以及商品鱼的流通控制不当,导致疫病全国范围内传播;三是基础薄弱,研发力量小而不集中;四是鱼类生长环境的特殊性,水产疫苗的研究可借鉴的经验少。水产疫苗的研发不是单纯的科研工作,需要养殖体系、规范等方面的协调。没有可控的养殖环境对病原传播的控制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五是国外已有的疫苗我们暂时无法引进。
3.5、加工产品和工艺研发滞后,市场竞争力弱
冷水性鱼类(鲑鱼和鲟鱼)的重要特点就是无肌间剌、易加工,是最可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淡水养殖鱼类。我国冷水鱼加工企业起步于本世纪,加工企业仅有少数几家,养殖企业不具备深加工的技术和设施设备,产品形态单一。我国冷水鱼产品品质在逐步提升,但产地距消费市场较远,活鱼运输困难,以及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以生鱼片为主),冰鲜成为现阶段高品质鲑鳟鱼消费的主要形式,25%以上以冰鲜为主、20%以游钓休闲方式、35%是鲜活,少数被加工成酱熏、鱼丸、鱼柳、鱼子酱等形态。而国外80%是深加工产品,而且产品多态性。
3.6、缺乏经济合作组织引导、信息不通畅
我国的冷水鱼养殖地区分散、规模均不大。产业缺乏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龙头企业,也没有具权威性的协会组织,业主资本积累不够,加之专业素质不高,对信息的采集能力弱,对企业缺乏长远规划,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另一方产业信息不畅,造成区域发展贸易的不均衡,如2012年春季,鲑鳟、鲟鱼在辽宁、山东、北京出现产品供大于求的产品滞销、价格走低的趋势,鲑鳟鱼出场价格低20元/公斤、鲟鱼价格低于30元/公斤。而西南部地区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又出现供不应求、价格走高的趋势,鲑鳟40元/公斤、鲟鱼50元/公斤以上。区域供求关系的不均衡造成价格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