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物学特征
(一)形态特征
1.外部形态:体长形,呈纺锤状,近圆柱形,略侧扁。有一脂鳍。吻圆,钝吻突。颌上有许多细圆锥状的尖齿。颌骨延达眼下不后缘,头较小。口大,裂斜,端位。眼稍小,位于体轴线上方,鳃部与颊部相连。鳞细小,圆鳞。腹鳍前后均有鳞。背鳍较短,无硬棘,起点的腹鳍前方。胸鳍较小,远离腹鳍,腹鳍较小,远离臀鳍,背鳍4,9~12,胸鳍1,11~12。腹鳍1,8~10。臀鳍4,8~12。侧线鳞100×17~27/21~29×150。头长比3.0~4.5。体高比3.5~4.2。
背部和头顶部苍青色、蓝绿色、黄绿色或棕色。侧面银白色、白色、浅黄绿色或灰色,腹部银白色、白色或灰黄色。体侧沿测线中部有一条宽而鲜艳的紫红色彩虹带,延伸至尾鳍基部,体侧一半或全部布有黑色小斑点。
2.内部形态:脊椎骨60~66。第一鳃弓鳃耙数17~21,幽门垂54~91。鳃条9~13。
3.卵、仔鱼、稚鱼形态:卵球形,直径4~7毫米。卵黄淡黄色、橙黄色、桔红色或红色。
受精后26日(水温
12
℃
)或75日(
5
℃
)孵出。仔鱼全长15~18毫米,卵黄囊长5~9毫米,宽3~6毫米。口开启,鳃耙形成。背鳃、臀鳞、尾鳍的软骨鳍条开始出现。
孵出后23日(水温
12
℃
)或50日(
6
℃
)卵黄囊吸收2/3,开始上浮。上浮稚鱼全长18~28毫米,鳍鳛除腹鳍腹面后方和尾鳍外已消失。鳍条数基本达到定数。随后体侧出现5~13个黑色的幼鲑斑。体长15厘米时消失,由紫红色彩虹带代替。
(二)生活习性
虹鳟鱼生态习性具备鲑科鱼的典型特征,以其繁殖、发育、生长没有明显的下限温度, 上限温度远低于其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明显地有别于其他鱼类。
在原产地北美洲西海岸,野生虹鳟鱼有淡水型和降海型两个生态类群,淡水型包括河川群和湖泊群。河川群虹鳟鱼喜栖河流上游砂石底质的清冷水域,湖沼群生活于水质澄清的低温湖区。降海型虹鳟鱼,幼鱼期降海,性成熟后溯河繁殖。
虹鳟鱼性情凶猛,掠食性,初期以水中浮游动物为食,随后以水生昆虫、落水昆虫和小型鱼类为食。人工饲养的虹鳟鱼从一开口即食人工饲料。它的胃很大,幽门处有很多幽门垂,对蛋白质有很强的消化能力,肠道很短,是食物消化及营养吸收的主要器官。
在河川中栖息的虹鳟,通常生活于水质澄清、具有砂砾底的上、中游水域中。其水温生活上限和活动下限分别为24℃和5℃。湖沼型虹鳟多生活于比较深的冷水或沿岸带水域中。降海型虹鳟通常分为冬季入海和夏季入海两个群体。
虹鳟仔鱼适宜温度10℃,50克以后的适宜生活水温为13~18℃。在适温范围内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机体保持着良好的新陈代谢状态。低于8℃或高于20℃,食欲减退,生长减缓。超过24℃,摄食停止,机体衰竭以至死亡。在天然水域中,由于水量充沛、溶氧充足,可忍受24℃以上温度,而在养殖场,当温度升至22℃左右,即告危险。
丰富的水量对虹鳟来说,较其他淡水鱼类更为重要,由于水流的刺激,引起虹鳟的正常运动,由于运动加速了体内的物质代谢,进而增进食欲、有益健康;水流还起到把虹鳟的排泄物带走的作用,而水流的最重要作用还在于能给虹鳟不断供给清新的、富含氧气的水以满足其对氧气的需求。因此历来对于虹鳟的养殖有别于其他淡水鱼类,均采用流水的养殖方法。虹鳟生活的适宜流速为2厘米/秒到30厘米/秒。当水中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出现大批死亡。该值为夏季虹鳟的致死点。低于 4.3毫克/升时,鱼在进水口密集聚群,长时间持续,鱼的头顶部呈现黄色,鳃盖外张,此即虹鳟“浮头”现象,与此同时出现死亡。低于5毫克/升时,呼吸频率加快,感觉不适。要使虹鳟良好成长,水中溶氧最好在6毫克/升以上。9毫克/升以上快速生长。虹鳟卵的胚胎发育和卵黄囊的吸收速度,除温度因素外,也与水中溶氧量有关。在低氧下减缓,在高氧下加速。
虹鳟鱼的产卵时间虽然不太固定,但是多数的虹鳟则选择在春天产卵,这与水体温度上升有关。雌鱼产卵时,多是在砂砾中挖掘产卵坑,并在坑中沉积卵子,每次产500~2500粒大卵子(50~150毫克/粒),雄鱼同时为沉积的卵子受精。受精卵的发育和孵化时间则取决于水体的温度。在4.5℃的水体中,卵孵化需要80天;若l0℃需30天;15℃需19天(Leitritz和Lewis.1980)。从受精后的第二天到胚形成期发育完全(水温为10℃时),这期间受精卵对各种处理或外来的震动等干扰非常敏感。一旦受精卵有了颜色(l0℃时约16天),这就意味着其敏感期已经结束。从这个时期到进行孵化之前,可以对受精卵进行转运等处理。在孵化期,幼鱼始终附着在卵黄上,这时的幼鱼称之为卵黄囊仔鱼,它们在砂砾的间隙中穿梭,并不断的从卵黄囊中摄取成长所需的全部能量和营养物质,继续成长发育。当卵黄囊的营养物质即将耗尽且鱼的腹部被皮肤围绕时,这时的鱼苗可叫做“扣鱼”。从孵化发育成上浮仔鱼所需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水温,在l0℃环境下需要约20天,在15℃则需10天甚至更少,这时小鱼已具备吃东西的能力,它们从砂砾中,浮出水面觅食,这时可将它称为上浮仔鱼。从产卵到从砂砾中漂浮出水面的整个时期刚好是在春天,鱼苗浮出水面正是天然食物丰富的时候。在虹鳟鱼生长的整个地理范畴内,由于其水温和食物的丰富程度不同,当地的居民应根据当地的条件来安排适宜的产卵和培育鱼苗的时间。
除温度和氧气外,其适宜水质指标列于表2-2。虹鳟虽能生存于pH5.5~9.2的水中,但最适pH范围为 6.5~6.8。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则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增强。稚鱼5~8‰,一龄鱼20~25‰。,成鱼 35‰。通常55~
100
克
以上鱼种,经半咸水过渡,即可适应海水生活。
表2-2 虹鳟养殖用水水质指标
(引自刘雄,1990年)
指标 |
单位 |
最佳值 |
色度 透明度 溶解氧 游离二氧化碳 硫化氢 pH 碱度 总硬度 生化需氧量* 氨氮 氯化物 亚硝酸盐 硝酸盐 磷酸盐 硫酸盐 总铁 悬浮物 |
度
毫克/升 毫克/升 毫克/升
毫克,浓度/升 度 毫克/升 毫克/升 毫克/升 毫克/升 毫克/升 毫克/升 毫克/升 毫克/升 毫克/升 |
<30 清澈透明 6-10 <30 0 6.5~7.5 1.5 8~12 <10
<0.0075
<5.0
<0.5
<1.0
<0.2
<5.0
<1.0
<15 |
*5日生化需氧量
虹鳟还喜清净而透明的水。水中悬浮物落于鳃上,会导致呼吸困难。在浑水中摄食停止,感觉不适。暴雨或洪水期的浊水,如果持续二三天,对于成鱼和鱼种无大妨碍,但是对幼鱼和稚鱼的饲养,十分有害,能引起死亡增多。特别是1克以下的稚鱼,一定要保证清水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