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闻
产业调查
首页 > 产业动态 > 产业调查
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总调研报告---4.冷水性鱼类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布时间:2012/02/20 | 发布人: | 浏览次数:

由于冷水鱼养殖主产区多处于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科技投入不足,物流不畅,产业技术体系不健全,养殖技术粗放,作坊式经营,大量江河湖泊冷水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饲料营养缺乏规范,导致种质退化、病害频发、产品品质低等问题凸显,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两端的良种生产和精深加工滞后,技术与贸易信息不畅,增加了生产风险,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产品国际化进程。由于产品品质和加工问题,养殖的商品鱼很难进入国内的高端市场,反而需要每年进口3万吨左右的高端冷水鱼产品。与我国对冷水性鱼类产品需求和产业技术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冷水性鱼类优良养殖品种

我国仍缺乏世界性及区域性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种质,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增养殖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目前冷水性鱼类除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甘肃所在虹鳟上开展了人工定向选育研发工作之外,其他养殖品种均是未经人工选育的野生种。在裂腹鱼类养殖的品种有裸鲤、齐口裂腹鱼、异齿裂腹鱼、大理裂腹鱼;鲑科鱼类中有哲罗鱼、细鳞鱼;红点鲑属的鱼类如花糕红点鲑、白斑红点鲑、美洲红点鲑、河鳟(亚东鲑);鲟鳇鱼类如施氏鲟、黑龙江鳇鱼、西伯利亚鲟等均是野生种或引进种经过驯化后进行养殖,由于不重视血缘关系,近亲繁殖造成生产性能严重下降,体现为体色、肉质下降,饲料利用率低下,成熟年龄提前等。品种选育严重滞后制约了冷水鱼产业的发展。

二、土著冷水性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滞后

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变迁,一些种类(如马苏大马哈鱼,哲罗鱼、细鳞鱼等)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十五”以后在国家支撑计划支持下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开展了2-3种冷水性鱼类的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8年以来分别放流马苏大马哈鱼,哲罗鱼、细鳞鱼等100万尾,回捕率均在0.3%以上,效果良好。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2002年以来已成功向青海湖放流裸鲤一龄鱼种5500万尾,评估结果显示:人工增殖放流对青海湖裸鲤资源的贡献率为19.11%。但是这方面工作力度还远远不够,这也是我国没有成为环太平洋地区洄游性鱼类鱼源国国际鱼类资源保护组织成员国的主要原因。

另外,由于受资金、基础设施和设备仪器等条件所限,在增殖放流工作中,缺乏放流种质的检测技术、生态环境评估技术及增殖效果评价技术。放流品种后代均为小群体野生种家养驯化而成的,而且经多代人工繁殖后,势必会造成了严重的近交衰退,从而使种群的异质性降低,基因库贫乏化,经济性状退化。种质资源保护及调控需要国家财政长期的支持,才能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维护。

下一页

友情链接: 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   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   鮃鲽类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首页  |   产业动态  |   市场行情  |   供求信息  |   企业组织  |   交流合作  |   示范基地  |   科研团队  |   创新平台  |   数据库  |   技术支撑  |   在线视频  |  
Copyright  ®  2011  版权所有: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松发街道43号 邮编:150001
请在IE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下取得最佳观赏效果。黑ICP备0600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