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北育”让寒地小龙虾实现逆袭

水质调控、饵料投喂……2月10日,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鱼库里,覃东立弓着身子站在鱼缸前,眼睛紧盯着水里,不放过小龙虾的任何细微动作。他手中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观察数据,专注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鱼缸里的小龙虾。

小龙虾,这一风靡全国餐桌的美食,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小龙虾消费市场的火爆加速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在黑龙江这样的寒地,养殖小龙虾却面临诸多挑战。黑龙江冬季漫长寒冷,冰下水温极低,小龙虾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和繁衍。不过,黑龙江丰富的水资源和广阔的稻田资源,为小龙虾养殖提供了潜在的发展空间。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成功解决了寒地养殖小龙虾的难题。从南方繁殖、北方培育,到稻田综合养殖,从实验室的小规模试验到大规模推广,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科研人员凭借智慧和汗水,为黑龙江的水产养殖带来了新希望。

从好奇到深耕,科研之路不易

“我出生在湖北,湖北是小龙虾生产第一大省,我从小就对小龙虾感兴趣。”出生于湖北的覃东立,从小就对身披“铠甲”的小龙虾充满兴趣。覃东立现任农业农村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副主任兼质量负责人。回想起寒地小龙虾的研究过程,他对记者表示:“实属不容易!”

2016年,覃东立在参与黑龙江省的稻渔生产调研时,看到种植户正在往稻田里投放小龙虾,他感到惊奇。询问苗种来源时,养殖户告诉他,苗种是从南方发过来的。当时,覃东立的关注点主要在水产品质量安全上,并未过多思考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潜力。

2020年,覃东立与寒地小龙虾结缘。当时,他参加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考察中,他带领专家团队走访黑龙江省的示范点,一位农户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引起了全国虾蟹体系岗位科学家唐建清的浓厚兴趣。交流中得知,养殖户的苗种自繁自育,供不应求但成本过高。唐建清提出,将南方“抱仔苗”拿到北方培育以降低成本的想法,这一提议在覃东立心中种下了研究寒地小龙虾的种子。

经过两年深入研究,覃东立发现小龙虾产业在我国存在地域和季节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而东北三省发展小龙虾养殖具有错峰销售的优势,但苗种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2022年冬天,覃东立决定开启试验。他在没有课题和经费的情况下,得到了唐建清和江苏养殖户的支持,1万尾“抱仔苗”跨越千里抵达东北。

“实验是在车间的一个仓库里利用6个鱼缸进行的,当时没有上下水,实验材料又太珍贵了,团队成员生怕有什么闪失,就来来回回端水,双臂累到抬不起来,才把鱼缸刷干净并注满水。”覃东立告诉记者,他至今记得,虾苗半夜才到,大家从深夜忙到天光大亮。之后的两个星期,大家轮流守在鱼缸前,时刻观察着小龙虾的一举一动,解决小龙虾“开口吃饭”问题、监测水质变化、保障虾苗活跃度……1个月后他们获得了首个“答案”,“抱仔苗”成活率达90%以上,30多天小龙虾苗种体重增长了100多倍。2023年,在单位的支持下,覃东立正式开启了小龙虾相关研究。

创新突破,助力产业起飞

覃东立团队的研究虽然起步并不算早,但凭借对南北差异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针对东北苗种运输难题,他们发现小规格苗种运输后成活率高,便开发了“接力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养殖成活率。在稻虾综合种养方面,针对南方稻虾轮作和东北稻虾共作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并转化成果,实现了寒地小龙虾、南方小龙虾在壳硬度、口感上的差异,对提升寒地小龙虾品质大有帮助。

覃东立团队创建了寒地小龙虾苗种培育的“南繁北育”模式:在长江中下游繁殖,在东北培育幼苗,成本降低,苗种供应也更加充足,此外,该团队还构建了寒地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池塘养殖“南北接力”模式。其中,寒地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南北接力”模式,因成本低、供应足、运输方便、成活率高、经济效益明显,被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选为稻渔综合种养的新型模式和典型案例。

克服困难,帮养殖户解决问题

“你给我的苗这么小,能养大吗?大苗比小苗好养活吧”“你让我自己在室外池塘培育,多麻烦啊”……覃东立告诉记者,新养殖模式推广初期,养殖户们有很多顾虑。团队用成功案例带动大家,为每一位养殖户提供科学养殖方案,并不断举办培训班,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根据科研成果,团队研发出了优质饲料,增加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提高了小龙虾的品质和产量。

“稻虾共作是‘稻田养虾,虾养稻’,两种生物是互利共生的关系。”覃东立表示,小龙虾能为水稻松土、施肥、除虫、除草,而稻田则为小龙虾提供遮阴、避害和食物。团队认为,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稻虾共作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让农业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稳定。

未来展望,打造全链条产业

目前,我国小龙虾产业规模庞大,但地域和季节分布不均衡。长江中下游产量占全国90%以上,集中在3月至6月上市,8月至次年2月又供不应求。在东北、海南、广西等地发展养殖,错峰上市,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东北资源丰富,发展潜力最大。“电商和直播带货为小龙虾产业带来了新机遇,拓宽了销售渠道,提升了品牌影响力,推动了产业升级。”覃东立告诉记者,未来,他们的寒地小龙虾研究将集中在新品种选育、养殖技术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食品加工和电商销售等领域。覃东立团队接下来将优化东北三省的养殖模式,根据不同积温带细化“南北接力”模式,解决稻虾共作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并总结出地方标准,此外,该团队还将研究小龙虾的保鲜和包装技术,延长保质期、保持口感。

“打造全链条寒地小龙虾产业集群的进程已经开始,目前重点在苗种培育和健康养殖上。”覃东立表示,预计3至5年内,东北三省寒地小龙虾产量将突破万吨,形成产地市场体系,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和网上交易平台。“相信在科研的推动下,寒地小龙虾产业必将在全国市场闯出一片天!”

哈尔滨日报记者 毕博

转自哈尔滨新闻网(https://www.my399.com/p/416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