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甘肃水产研究所  娄忠玉  研究员
          鲑鳟鱼是对鲑形目鲑科鱼类的统称,包括大马哈鱼属、鲑属、红点鲑属、细鳞鱼属、哲罗鱼属、白鲑属、茴鱼属等,约70余种,国外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日本、朝鲜、俄罗斯、冰岛以及一些北欧国家;我国现有土著鲑科鱼类17种(亚种)(李思忠),分布于黑龙江水系、绥芬河与图们江、鸭绿江上游、潮白河及栾河、秦岭山区及渭河水系、四川青海长江上游、西藏、额尔齐斯河、台湾等地。
       鲑鳟鱼是典型的冷水性鱼类,具有高蛋白、富含DHA和EPA等不饱和脂肪酸、无肌间刺、易加工等特点,适合集约化养殖。世界鲑鳟鱼养殖已有200多年历史,在2007年世界鲑鳟总产量就突破300万吨,2014年为349万吨,是世界第三大养殖鱼类。
       我国鲑鳟鱼养殖已有50多年历史,商品鱼主产地集中在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四个区域,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鲑鳟鱼养殖,养殖品种有虹鳟(三倍体虹鳟)、金鳟、银鲑、大西洋鲑、白鲑、红点鲑、哲罗鲑和细鳞鱼等。2015年,全国鲑鳟鱼产量为41607吨(其中:鳟鱼27355吨,鲑鱼产量14252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养殖企业数量约475家,平均每家企业的年产量为87.6吨。
          近些年来,我国各地不断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利用冷水资源开发鲑鳟鱼养殖,成为地方发展特色休闲渔业、推进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2010年,全国鲑鳟鱼产量为17830吨(其中:鳟鱼16397吨,鲑鱼1433吨,中国渔业年鉴2011),5年来产量增加23777吨,增幅233.56%,年均增加18.5%。尤其是鲑鱼产量,增幅995%,年均增加58.3%,体现出鲑鳟鱼产业发展新的特点。预计2016年,全国鲑鳟鱼产量将达到44000吨,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为适应国内鲑鳟鱼消费需求新变化,各地积极开发三文鱼(三倍体虹鳟、大西洋鲑)推广养殖,山东、新疆、辽宁、青海、甘肃等地从各地实际出发,建立了三文鱼陆基循环水集约化养殖和深水网箱集约化养殖基地,成为我国鲑鳟鱼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提升产业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典范。
        总的来看,我国鲑鳟鱼产业的体量还很小,2015年,鲑鳟鱼产量占全国淡水鱼养殖产量的0.15%,远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我国每年进口各类鲑鳟鱼(三文鱼)在10万吨以上,据海关统计,鲑鳟鱼进口量2012年为111904.66吨,2013年为184145.87吨,2014年为151914.51吨,主要进口地为法罗群岛、挪威、智利、俄罗斯、美国等,通过走私渠道进入国内的三文鱼数量尚无法统计,估计亦较为可观。
          由于受到传染性鲑鱼贫血症(ISA)影响,2014年9月10日起,我国禁止进口挪威整条三文鱼,2015年3月23日起停止进口挪威南特郡、诺兰德郡及特隆姆斯郡生产的带头整条三文鱼。2016年,智利三文鱼发生病害,三文鱼死亡数量高达2660万尾,损失严重,这些因素将减少我国对国外三文鱼的进口量,也为我国鲑鳟鱼(三文鱼)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
                                                                              表1    近6年我国鲑鳟鱼产量表
 
  
   年份  | 
   鲑鱼(吨)  | 
   鳟鱼(吨)  | 
   总产量(吨)  | 
  
  
   2010年  | 
   1433  | 
   16397  | 
   17830  | 
  
  
   2011年  | 
   1908  | 
   19654  | 
   21562  | 
  
  
   2012年  | 
   2560  | 
   25901  | 
   28461  | 
  
  
   2013年  | 
   3322  | 
   28991  | 
   32313  | 
  
  
   2014年  | 
   11023  | 
   28141  | 
   39164  | 
  
  
   2015年  | 
   14252  | 
   27355  | 
   41607  | 
  
 
 
 
图1   我国鲑鳟鱼产量变化走势图(201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