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今天是: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动态中心 科研动态 正文
科研动态

“达氏鳇资源保护研究”取得新进展

日期:2025-02-21 18:44 作者:李禹韬 来源: 字体大小[  ]

寒地水域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创新团队和盐碱水域养殖品种开发与利用创新团队联合开展的“达氏鳇资源保护研究”取得新进展。

达氏鳇作为国家一级水生保护动物,人工增殖放流是恢复其野外种群的重要途径,但对放流苗种在自然环境的生理适应性缺乏研究,生存情况缺乏了解。团队对增殖放流的达氏鳇幼鱼开展了生理生化、微生物组学、免疫组化、组织病理学以及转录组学层面的系统研究,阐明了达氏鲟幼鱼对野外环境的生理适应机制。结果显示,达氏鳇幼鱼在放流后7~14天,血清应激激素皮质醇含量骤增,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放流后7~30天,逐渐重塑了肠道菌群区系结构;初步筛选出与野外环境适应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及信号通路。该研究为开展达氏鳇放流前野化驯化及放流后效果评估等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发表于JCR1区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作为亚冷水性鱼类,适宜水温是增殖放流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解胁迫下达氏鳇的生理应激过程,特别是肠道菌群的适应性变化特征,团队研究了达氏鳇幼鱼高温胁迫下的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发现,肠道细菌门(属)水平优势种呈现出明显的时间-温度梯度依赖效应。不同温度下快速死亡期停止时,幼鱼肠道微生物区系结构表现出高度一致性,且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均呈现高丰度趋势,表明达氏鳇通过重塑肠道菌群结构来调控适应高温环境。该研究为放流达氏鳇在野外环境下的生存及健康评估提供依据。研究成果发表于JCR1区期刊《Biology》


达氏鳇的游泳能力对于适应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至关重要,放流前游泳训练可提高达氏鳇在野外环境的生存几率。团队研究了达氏鳇的游泳能力和呼吸代谢情况。测定了达氏鳇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解析了游泳速度、体重和耗氧率之间关系,分析了拍尾频率、拍尾幅度和运动步长在不同流速下的差异。本研究为达氏鳇放流前进行游泳训练及过鱼通道的结构设计等提供了参考。研究成果发表于JCR2区期刊《Journal of Fish Biology》

以上研究得到农业财政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等资助。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