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为加强冷水鱼学术和产业领域交流合作,推动冷水鱼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水产学会冷水鱼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于青海西宁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涵盖了冷水鱼种业科技创新、病害防控、营养与饲料、绿色生态养殖、流通与加工及产学研对接等专题,邀请了政府、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相关学者专家、企业代表和行业媒体代表等近两百名嘉宾共同参会,为冷水鱼产业建言献策。
本次会议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中国水产学会冷水鱼专业委员会、国家冷水性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承办,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和县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大学协办。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吴晓东,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阎高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刚,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处长赵文武,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薛长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研究所研究员王炳谦等多位特邀嘉宾出席会议现场。
致辞环节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吴晓东致辞
青海地处三江之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历来高度重视冷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冷水鱼的产业发展。青海省农业农业厅副厅长吴晓东向与会嘉宾介绍了青海省冷水鱼产业发展状况:“青海省当前按照最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最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最严格的水产品质量监管要求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流水资源,不断加强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装备水平,逐步建立了以三倍体虹鳟养殖为主体的冷水鱼产业带。”
据介绍,当前,青海省网箱养殖场发展到87家,养殖面积43.9万平方米,陆续投产了11家陆基养殖场,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虹鳟鱼产量自2010年的500吨发展到了现今的1.5万吨,产值从不足1000万元发展到了6亿元。据统计,青海省虹鳟养殖产量已占全国产量的39%,销售范围覆盖了全国北上广深等40余个城市,并出口俄罗斯等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韩刚致辞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刚在致辞中表示:以鲑鳟和鲟鱼为代表的冷水鱼是水产业中集约化程度最高、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最多的产业之一,是践行大食物观,引领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朝阳产业。同时,现阶段的冷水鱼产业仍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一是部分种源受制于人,90%的虹鳟三倍体苗种依赖进口;二是病害频发,IHNV等高危害性疫病尚未商业疫苗上市;三是精深加工不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还面临一定挑战。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处长 赵文武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处长赵文武提到:近年来,冷水鱼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成功培育了多个水产新品种,如虹鳟“水科1号”、“全雌1号”,鲟鱼“鲟龙1号”、“京龙1号”,其中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鲑鳟遗传育种团队培育的虹鳟“水科1号”新品种成功作为“一带一路”的首个“种业”芯片,助力尼泊尔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冷水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努力下,开展了虹鳟深远海养殖实践,积极探索深远海养殖新模式;委员会还通过赠送冷水鱼苗种等形式,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冷水鱼专业委员会委员的身影遍布全国各地,大大推进了冷水鱼产业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会秘书处将全力为大家做好服务,并与大家一道,紧密合作,为全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郑先虎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郑先虎表示:作为冷水渔业两个国家级平台,冷水鱼专业委员会和冷水鱼联盟将发挥平台所长,积极深入践行“大食物观”,以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推动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实施水产种业振兴行动,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育、繁、推”良种体系;二是加强养殖技术和设施装备创新,加大新兴养殖模式和业态的推广示范,稳步开拓冷水鱼养殖未来战略发展空间;三是推动加工流通体系和品牌建设,促进产品质量标准提升与多元化。从全产业链全环节推动冷水鱼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优质水产品供给,推动冷水鱼产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学术报告环节
报告题目:冷水鱼种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报告嘉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鲑鳟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徐革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鲑鳟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徐革锋在报告中表示,近年来,国内冷水鱼产业蓬勃发展,并已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同时,市场对冷水鱼产品的需求日益高涨。
近年来,不断有虹鳟和鲟鱼新品种问世,解决了我国冷水鱼种源“卡脖子”的难题。
我国有丰富的冷水水域资源,自然分布着众多名贵冷水性鱼类。由于水域分散、产业关键技术和交通信息不畅等因素的制约,仍然无法形成产业规模。
改变冷水鱼产业生产现状,提升种业技术水平,是促进水产养殖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也是广大生产者的热切愿望。因而在冷水鱼种业发展趋势上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进口依赖度较高的水产种类给予长期投入,聚焦冷水鱼种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需求和瓶颈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第二、加强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开展表型组和基因组结合的资源精准鉴定,挖掘优异等位基因变异,定向创制新种质。
第三、推动冷水鱼育种关键技术创新,建立基因敲入技术体系,突破基于杂交繁育获得基因敲除系的技术瓶颈;研发通用型高效基因编辑技术,开展精准智能设计育种研究。
第四、引导资本介入,在适宜繁育的地区建设种业基地,综合运用家系选育、倍性育种和性别控制等技术,开展优良亲本培育、高效制种和苗种强化培育等关键配套技术研发,加快“育、繁、推”一体化建设。
报告题目:鲑鳟鱼养殖的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龙羊峡实例
报告嘉宾: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罗方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国内虹鳟鱼养殖的头部企业,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后文简称“龙羊峡”)现已建成集孵化、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在会议现场,龙羊峡常务副总经理罗方就养殖模式和产业供应链的演变、减少环境足迹、龙羊峡在数智渔业的发展概况三方面作汇报分享。
罗方提到,龙羊峡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也折射着中国虹鳟养殖发展的进程,当前,秉持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龙羊峡为例,虹鳟养殖的密度低于5公斤/立方米,这也意味着,在网箱的养殖水体中,有99.5%都是水。农业产业化最关键的是生产的专业化,虹鳟产业的网箱养殖模式,从设备升级、网箱体积增加、养殖系统等方面一路发展走向了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数字化的方向,通过数智化赋能,实现鲑鳟鱼网箱养殖过程的在线监测、养殖智能化管控、疾病预警和综合防控,做到了精细化养殖,并尽量减少对水体的影响,且以数据建立起了产业全链条的可追溯性,促进渔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报告题目:深远海养殖模式探索和实践
报告嘉宾: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福元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作为深远海养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网箱,当前,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网箱已推进至008号全部下水。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福元提到,渔业走向深远海离不开半个世纪依赖的海工技术积累,深远海渔业向深海领域跨越式“海洋工程”的升级,挪威的深远海养殖首先实现了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不可照搬)。现在,挪威最新的模式是在网箱中将鱼从250-500g养殖生长到1000g,再转移到养殖工船中养殖以逐步适应外海恶劣的海况中生存,再到深海。
当前,发展深远海渔业的瓶颈并不是装备,而是鱼种到底养什么具备经济价值,这是摆在市场面前的一个难题。经海海洋渔业也做了许多探索,从近岸养殖到深远海养殖、陆海岛一体化等,坚持做深远海冷水鱼,如黑鲪鱼、花鲈、虹鳟、皱纹盘鲍、虾夷马粪海胆、海参等。今年,经海海洋渔业已在进行深远海养殖虹鳟“水科1号”的试验,预计明年7、8月份时期,将会有大批量的虹鳟鱼的上市。
报告题目:鲟鱼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思考
报告嘉宾: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永涛
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永涛在报告中提到,中国的鲟鱼养殖量已占据世界的80%以上,位于世界第一。同时,国内鲟鱼子酱加工产销量占世界的50%以上,同为世界第一,中国是名副其实的鲟鱼养殖和鱼子酱出口大国。
然而,国内鲟鱼产业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鲟鱼繁育种质资源管理散乱,不明亲本的杂交鲟苗种鱼龙混杂,给出口贸易带来隐患;第二是陆地养殖模式迅速发展以来,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问题日益凸显;第三是鲟鱼加工产品的安全与管理问题,目前国内在CITES注册过的有出口资质的鱼子酱企业约有20多家,但并不全是建立了严格的养殖安全管理体系和加工HACCP体系,以确保鱼子酱产品安全无药残,那么便有可能在产品到达国外后,被官方抽检和通报,影响自身出口资质,并牵连中国其他企业的声誉;第四是随着鱼子酱产量的提升,大规格鲟鱼肉的销售存在很大的瓶颈;第五是国内鱼子酱产品竞争激烈,价格战此起彼伏,利润率不断被拉低。
为应对以上提到的各类问题,夏永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建议规范苗种生产单位的生产方式,建立繁育生产技术与资料档案;第二建议避免近亲繁殖,更不要将杂交鲟作为亲本再次杂交,导致后续品种管理的混乱;第三建议生产单位订购鲟鱼苗种时,从正规的繁殖生产单位采购,并获取品种鉴定的相关资料;第四建议各饲料企业加大环保型鲟鱼饲料的研发;第五建议各养殖场在改造提升旧场或者规划建设新场的过程中,要考虑和增加环保设施的投入。夏永涛在报告中呼吁,凡是做国际贸易的企业,必须建立一整套养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将质量安全放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报告题目:青海省冷水鱼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报告嘉宾: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李长忠
2010-2022年,青海省鲑鳟鱼产量逐年增长,冷水养殖产业成为青海省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特色产业,在农牧业现代化走在了全国前列。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李长忠提到:近年来,青海省虹鳟鱼产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2022年虹鳟鱼产量占全国鲑鳟鱼产量的39%,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鲑鳟鱼网箱养殖基地。
结合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和水产科技创新驱动战略,青海确立了与全国“陆海接力养殖模式”相吻合的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大水面网箱养殖提质增效、沿黄陆基养殖转型升级”的思路,优化了全省冷水鱼产业布局,确定了阶段性发展目标,青海虹鳟有望成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拳头产品。
报告题目:水产动物规模化家系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报告嘉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栾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栾生在报告中提到,在水产类动物,如虹鳟和凡纳滨对虾,近交衰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开展了规模化家系选育项目,通过选择不同的亲本组合构建家系,从而避免近亲交配。在这些项目中,通过经过多代的选择和交配,改良了这些物种的遗传特性。在1972年,挪威利用大西洋鲑进行了第一个规模化家系选育项目,经过了6代的选择和交配,该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证明了规模化家系育种技术在改良家养鱼类中的潜力。
栾生表示,SPF(特殊病毒清除)家系的构建也是规模化家系育种技术中的重要环节。这种家系在选育过程中能够提供更稳定和可靠的遗传背景。同时,在规模化家系育种技术中,通常会同时培育多个家系,以增加遗传多样性和选择强度。通过同时选育多个家系,可以更好地探索和利用遗传变异,并加速目标性状的改良。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规模化家系育种技术将进一步完善,为农业和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报告题目:国内鲑鳟鱼养殖发展及饲料研究进展
报告嘉宾:广东海大集团海大研究院配方师张磊
广东海大集团海大研究院配方师张磊提到,从全球鲑鳟鱼的供应来看,因野生品种(如粉鲑、红鲑、秋鲑等)本身来源稀少,产量波动大,并不作为市场供应主体,全球鲑鳟鱼的供应主要来源自人工养殖的大西洋鲑、虹鳟等。挪威、智利作为全球大西洋鲑前二生产国,供应全球市场80%的需求量。2022年,全球大西洋鲑的收获量约为286万吨。到2030年,全球大西洋鲑市场的需求量预计将新增110万吨,即约有400万吨总需求量。
从中国进口鲑鳟鱼市场看,中国的人均鲑鳟鱼消费量仅为0.06KG/年,但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未来中国作为新兴市场消费潜力巨大。中国市场的鲑鳟鱼供应主要来自挪威与智利,进口产品85%以冰鲜为主。从国内供应来看,则以虹鳟为主,鲑鱼为辅;在冰鲜渠道中,我国年产淡水养殖三倍体虹鳟数量大约为2万吨。
2022年,挪威鲑鱼饲料含有17%的鱼粉、13%的鱼油;而智利的鱼粉鱼油含量分别仅为6%、10%。随着6月秘鲁宣布中北部A捕季配额取消,鱼粉供应量减少数十万吨,叠加乌克兰战争持续影响,鱼粉和鱼油的价格直线飙升。继续挖掘鱼粉鱼油替代空间,降本增效是大势所趋。鲑鳟鱼对能量的营养需求大于对蛋白质的需求,当前,国产饲料还需要在细化营养上持续创新。
报告题目:我国养殖鲑鳟疫病流行状况及其防控关键技术
报告嘉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徐黎明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徐黎明在报告中提到,目前威胁我国鲑鳟养殖产业的疫病主要有两种,即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为有效防控鲑鳟疫病,黑龙江所“冷水性鱼类病害防控创新团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IHN,创制了我国首个水产核酸疫苗,已获批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该疫苗的研发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突破,其实验室保护率高达90%以上,这意味着通过接种该疫苗,鱼类可以获得较高的免疫保护。目前,该疫苗已步入产业化研究,拟于2023年末完成中间试制,申报临床试验。
为了进一步实现我国鲑鳟疫病的全面防控,团队开发了IHNV/IPNV二联灭活疫苗。通过添加适当的佐剂,该二联灭活疫苗在免疫后六个月仍能提供100%的免疫保护效率。该疫苗预计将在2024年申报临床试验。此外,在鲑鳟疫病的防控过程中,抗病毒药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对抗病毒物质的研发和应用也是团队近年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徐黎明总结到:现阶段应当从切断病原来源、增强鱼体免疫功能、制定生物安保措施以及科学的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进行鲑鳟疫病防控,保障养殖鲑鳟的健康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日下午,中国水产学会冷水鱼专业委员会会议同步召开。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研究所研究员王炳谦作中国水产学会冷水鱼委员会年度工作总结,委员会各委员围绕中国鲑鳟鱼、鲟鱼的疫苗、消费市场、产业品牌打造等诸多产业痛点问题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