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控目标
监测国家级、省级鲑鳟鱼原良种场,重点苗种场30个以上,公示监测结果为阴性的养殖场点信息,有效控制IHN的流行扩散趋势。
二、防控策略
目前发生IHN后没有有效的防治药物,因此现阶段对于IHN防控主要是做好未发病区域的预防工作。防控策略为建设无规定疫病苗种场,通过技术管理措施,生产健康苗种;公示监测结果为阴性的养殖场点信息,保障苗种场输出无病的苗,控制IHN的扩散。对于已经发病的养殖场,可采取降低死亡率,减少损失的应急措施。
三、防控措施
本防控措施由相关专家提供,仅供防治工作中参考。具体措施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和人员指导下实施。相关用药处方应由执业兽医开具。
(一)分类型养殖场防控重点
1.原良种场
开展亲鱼健康状况筛查,适温下通过对亲鱼的卵、精液的IHNV监测,确定亲鱼带毒情况,淘汰带毒亲鱼以及同群养殖的其他亲鱼。引进的亲鱼应来自无IHN的养殖场,并经检疫合格。
对养殖用水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确保用水不携带IHNV;对养殖池、工具需消毒后使用;工具专池专用。避免有可能携带IHNV的外来运输车辆、工具、鱼体接触亲鱼以及养殖区域。
2.苗种场
避免使用携带IHNV的亲鱼繁殖。采用有机碘按照规程要求对受精卵消毒。使用不携带IHNV的水体孵化和培育苗种,避免IHNV接触到孵化出的鱼苗。对养殖池、工具需消毒后使用;工具专池专用。对苗种孵化、培育区域严格管理,避免有可能携带IHNV的外来工具、鱼、水进入。
3.成鱼养殖场
所购苗种须经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或从已经列入国家、省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经监测结果为阴性的苗种场购进苗种。养殖上游没有IHN发病场,如有发病应对上游来水消毒净化后使用。本场曾有IHN发病历史的,须对养殖池、工具严格消毒后再次使用。采用免疫增强剂投喂,提高鱼体抗病力。发生IHN后应及时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应急管理措施。
(二)主要技术措施
1.受精卵消毒
先用0.9—1.1%的盐水漂洗1分钟,然后按照1:4的体积把卵放入100ppm有机碘中泡不少于10分钟,再在盐水里漂洗一分钟。在消毒过程中用碳酸氢钠调节pH值,保持pH在6—8之间。保持有机碘的有效浓度,颜色变淡需要及时更换。
2.养殖池和工具消毒
开展繁育和养殖工作前,采用三氯异氰尿酸钠等高效消毒剂对养殖池、工具等进行消毒,杀灭IHNV。工具专池专用。
3.消毒处理养殖用水
使用不携带IHNV的水孵化和培育苗种,避免IHNV接触到孵化出的鱼苗。如不能确认水体是否携带IHNV,则需要对孵化车间和苗种培育车间进水消毒后使用,可采用紫外线或臭氧消毒用水。
4.药物筛选技术
在适温下,采用消毒试验方法,筛选敏感的消毒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使用伪劣药物。
5.对苗种场孵化区域合理分区
将苗种场的受精、卵的孵化、苗种培育等区域合理分区,避免在同一区域操作,以减少交叉污染机会。
6.成鱼养殖场购进不携带IHNV的虹鳟鱼苗
苗种须经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或从已经列入国家、省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经监测结果为阴性的苗种场购进苗种。
7.使用免疫增强剂
在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中草药等具有免疫增强效果的药物,定期投喂。
8.应急管理
发现鱼有发病迹象,及时捞出掩埋,掩埋地点远离养殖用水,并使用生石灰等处理。采取增氧措施,保障水体中氧气含量在6毫克/升以上。工具专池专用,避免交叉污染。鱼发病时慎用消毒制剂或移动鱼,以减少应激。对养殖排放水需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到下游。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降低养殖密度。
四、主推技术
1.无规定疫病苗种场建设
采用药物对孵化和苗种培育用具、受精卵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可能存在的IHNV;采用紫外线或臭氧对用水消毒后使用;及时收集处理孵化中的卵壳;对孵化车间实行封闭式管理,对外来人、工具等严格控制。通过上述措施避免IHNV和苗种接触,将苗种培育到3月龄以上时对外提供。
2.苗种疫病监测
对重点苗种场开展定期监测。固定监测点并开展连续多年的监测,在没有引入外来鱼类情况下,来自连续监测呈阴性的渔场生产的苗种,可以认为其是健康的,在确保每年监测结果都是阴性的前提下,进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时可不经过实验室检测环节。抽样环节需在15℃以下抽取6月龄以下的虹鳟鱼苗进行监测。及时公示经IHNV监测结果为阴性的渔场信息,为养殖户选择购进苗种提供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