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长江鱼类资源和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保护的研究。长江十年禁渔首倡者。曾获中科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特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曹院士您好,欢迎来到《三农大家谈》。今年1月1日起,长江十年禁渔已经正式启动,长江保护法在前不久也颁布实施,您作为长江禁渔的首倡者,如何评价现在的禁渔工作和措施?
曹文宣:我们鱼类资源有两重性,一是渔业资源,提供大家食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是物种资源。鱼类物种全世界有3万多种,淡水鱼我们中国就1300多种,特别是像长江有接近400种鱼类,淡水鱼类有360多种,光是长江上游分布的特有的淡水鱼就有126种,这些都是很珍稀的物种。
今年国务院重新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里,长江上游一些特有鱼类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级保护动物总共有20种。其中长江鲟、胭脂鱼,川陕哲罗鲑是1988年那一次就已经公布的,现在增补了十几种,都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原来是二级,现在升为一级,说明非常重视。我就希望十年禁渔,不光是渔业资源,我们的捕捞鱼产量可以提高,同时很多物种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近半年来,像咱们长江沿岸的许多城市,比如南京、武汉,偶尔能看到江豚跃出水面的身影, 包括前不久新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里面,江豚被提升为了一级,您怎么看待这种变化和调整呢?
曹文宣:长江江豚是在淡水生活的一种小型鼠海豚科豚类。原来很多的老百姓都叫作“江猪”,在水里头经常看到它起来呼吸。江豚在上世纪90年代还有2800多头,2012年调查只有1045头,说明下降速度很快。这中间主要原因一个是捕捞,另外一个就是食物鱼减少。
我们的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白鲟,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急剧减少,一直到本世纪初已经没有了,宣告功能性灭绝。江豚如果不加强保护的话,它很可能就像白鳍豚、白鲟一样。社会上有专门呼吁保护江豚的团队,但江豚现在有一千零几十头,在鄱阳湖差不多有一半,450多,洞庭湖把“迷魂阵”那些撤掉以后,稍微多一 点,100多头。
宜昌有个中华鲟保护区,2018年1月份开始休渔,所以2020年的长江段也可以看到二十来头江豚的活动,最主要就是因为食物鱼多了,鱼捕捞的滚钩、网、电那些对它的干扰小了,安全了它就出来了,是个很好的现象。去年保护江豚联盟预测,如果这样子保护下去,10年后江豚的数量可以翻一番,达到2000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长江禁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禁渔都有哪些阶段和任务?
曹文宣:首先,要把渔民转产转业安置好。过去像洞庭湖有8000多条,鄱阳湖1万多条,叫做连家渔船。他们一家人祖孙三代都住在船上,现在鱼越捕越少,他们也没有办法,收入也不高。另外很多渔民即便是在陆上有房,生活也很困难。所以我希望,十年禁渔首先把他们安置好,达到小康,小孩子能够上学。另外,可以减少血吸虫疾病的传播。因为他们没有厕所,小船走到哪里拉到哪里,也是个问题。
渔民转产后干什么?在茅台镇,他们就办起一个小酒场,也是照茅台酒酿酒方法搞的。国家给一点补助,把他们的船、渔具、捕捞证买回来以后,生活给安置了,他们可以自谋生路,得到发展。
至于物种资源的话,光把渔民转产转业还不够,特别是长江上游,有100多种特有鱼类,它们都是在河流中生活,食物一般都是石头滩上生长的着生藻类或者吃着生藻类的水生昆虫。但是修了水库以后,特别是现在的梯级电站开发,像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等这些大水库修建过后,一两百公里的江就变成水库了。这些梯级开发形成一个接一个的水库,一些特有鱼类的栖息地就没有了。
第二,首先要把这些上游特有鱼类的栖息地修复,十年休渔,我认为是长江生态修复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但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保护这些物种,要把它们栖息地修复。装机容量大的水电站,像白鹤滩是1600万千瓦,还有像三峡这些,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价值,特别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煤炭燃烧发电有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它们对水域生态的改变,对很多特有鱼类栖息地的改变。所以我认为,既然水量大的河流修了大型水电站,可以把那些水量较小的支流上的小水电站清除,恢复这些特有鱼类的栖息地,完成鱼类生活所需要的不同的生境。像产卵场、幼鱼的食饵场、隐蔽所都不一样的,小鱼苗不能跟其他的鱼混在一起,混在一起其他鱼把它当食物、当虫子吃了,小鱼需要躲起来的,给它一条小支流,就是它们的隐蔽场所、栖息地。
所以我希望大的干流发电,小的支流是要保护起来,恢复它的自然状态。
大型电站修了,它的水文情况发生了改变。我们东亚是季风气候,夏天涨水,冬天枯水,涨水枯水属于自然界的现象。而一些很重要的经济鱼类,像四大家鱼青、草、鲢、鳙,还有什么鳊、鲂等这些很出名的鱼,它都是适应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化。涨水的时候在江流中产卵,产卵之后叫漂流阶段,吸水膨胀,随着水流漂流两三百公里后,它在漂流过程中孵化,然后繁衍到两岸的洼地,现在叫通江湖泊,它在里头生长。
我们人类社会现在人口多起来了,很多通江湖泊都修闸了。洪湖在刚解放的时候105万亩,1985年只有52万多亩,减少了一半,其他一半围垦了,改成农田了,修成房子了。洞庭湖原来是800里洞庭,现在也缩小了很多。湖南有很多地县,都是原来的洞庭湖湖区,现在改成农田,修了街道,一涨水就水灾。其实原来都是湖区,能在洪水时调节洪水,修的田多了,湖泊的面积减少了,洪水来的时候,调蓄的功能就减少了。有些湖泊是用来调修的,不应该种田的。现在很多中小型湖泊都修了闸、修了坝,拦到那里,汛期的时候洪水都是进不去。这个修复的问题将来还要考虑,四大家鱼产卵后,它的鱼苗要漂到通江湖泊去,修了闸漂不进去了,怎么办?
过去鱼苗多的时候,如果发现了大量的鱼苗,江水位比湖水位高,开一天闸江水灌一点进去,叫灌江。现在不行了,一灌都是水,没有几条鱼苗,将来鱼苗多了,也可以灌江,增加湖里头鱼类的资源,四大家鱼还有其他的鱼类都可以进去,可以恢复湖里头生物多样性。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滥捕只是对水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的其中一项,其实像这些拦河筑坝、岸线开发、挖沙采石等等,都会对珍贵濒危的水生生物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一直在提倡要有大的保护观,要系统性地去保护,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有什么建议?
曹文宣:我们小时候打弹弓,……,提倡爱鸟之后,对陆生动物包括青蛙,保护效果很好的,……。在群众中间有广泛的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你看陆生动物大熊猫,大家都保护,从原来濒危等级升为易危等级,保护等级降低了一点,因为数量多了,圈养的多,野生的也多了。所以人和自然,跟野生动物和谐相处,但是水生生物就不是这样子,好像随时随人都可以搞。现在渔业资源大量衰退减少,不完全是渔民的问题,很多人捕私鱼的,特别是电捕,一个电瓶,拖网框子上面绑几个电极,把鱼打昏,因为拖网出来的时候鱼可以游出来,用电极把它打昏就出不来了。不光是把鱼打死,连螺蛳、蚌壳、虾子、螃蟹都打死,大的鱼像白鳍豚、白鲟都给打死。
所以,十年禁渔,必须要社会上养成一个共识,爱护水生生物,爱护鱼类,和爱护陆生动物都是一样的。我们人类吃鱼,养嘛,和养一些家禽家畜一样。有些名贵的鱼,恢复到一定资源的时候再考虑来捕捞。比如刀鱼,2012年清明节在上海,炒到8000块钱一斤,2019年停止发放捕捞证,不准捕捞,2020年在鄱阳湖附近有些产卵场就有一些刀鱼了。如果这样保护下去,可能5-10年刀鱼是可以恢复到一定产量的。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刀鱼的年产量最高是4100多吨,那不会卖到8000元/斤。恢复了资源就可以了,老百姓也可以吃得到,但是目的是可持续地利用资源,不是今年捕完了以后就捕不成了,年年都可以捕。
我们淡水养殖在全世界是最大的、产量最高的,同时淡水养殖在中国的整个鱼产品、水产品中间占的分量也很大。水产品的海洋捕捞、养殖水产品几乎各占一半,但是淡水水产品的90%以上都是养殖的,捕捞的很少。长江全年捕捞的鱼产量不到10万吨,其他虾蟹螺加起来有几十万吨。主要是养殖,四大家鱼占养殖产量的一半以上。
有一个美国生态经济学家叫莱斯特·布朗,他在2008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中国对人类的两大贡献,一个是计划生育,一个就是淡水鱼。他说美国人吃牛肉,7斤粮食才转化1斤牛肉,而中国的淡水鱼一公斤粮食就可以转化成一公斤鱼肉。因为我们的鱼吃的饲料很少,青鱼吃螺蛳蚌壳,吃一点饲料;草鱼吃一点饲料,主要是吃草;鲢和鳙,水里头的浮游生物就可以供给它们吃。所以说淡水鱼是最经济的,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动物性蛋白,提供营养需求是有很大贡献的,一定要把它们保护好。
但是现在四大家鱼的繁殖量很少了。虽然我们在上世纪60年代人工繁殖成功,但是人工繁殖的四大家鱼,养个两三代以后就退化了,近亲生长慢了,容易生病。野生的不生病,长得很好。过去的四大家鱼,当年五六月份繁殖的小鱼苗,到了11月份,像草鱼长到一公斤,青鱼长到一公斤,鲢鱼长到一斤,大青鱼长到三斤,都很好的,成熟能长到二三十斤。现在哪里还有,都是捕小鱼。
我提出十年禁渔就是发现休渔三个月不能解决问题。三个月以后照样把繁殖了一两个月的小鱼都捕起来了,渔业资源就越捕越少,这个很危险。所以要把十年禁渔真正彻底、认真地坚持下去。
1963年、1964年,我每年的四五月份后在鄱阳湖口采鱼采样,每天都看可以看到三四条100斤以上的大青鱼。那个时候的资源还是很好的,现在能够恢复到那时一样,有大鱼、有小鱼,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繁殖群体产卵,就能够持续下去,很好地恢复。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中华鲟是长江中的旗舰物种,在荆州召开的中华群联盟2020年工作会议中,有业内专家介绍说中华鲟已经连续4年没有发现自然繁殖的迹象,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
曹文宣:中华鲟,从2017年到2020年这四年没有繁殖,实际上2013年和2015年也没有繁殖。2014年年底,2015年年初,在崇明一带长江下游拿到一些小的中华鲟幼鱼。2016年有少量的鱼在产卵场产卵,这很不正常。什么原因?主要还是电捕。中华鲟是洄游性鱼类,它每年要从海里游到长江来繁殖,但是一般它从海里进到淡水里的时候还是早期,还要在江里停留一年以后才产卵。停留一年期间凶多吉少,总有一天给它捕到。所以说上来产卵的鱼,进入长江以后能够安全地度过一年是很难的。
另外,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有影响的。比如说三峡,2003年开始蓄水到2016年。四大家鱼的繁殖期,本来一般是5月初温度可以达到18度。三峡运行以后推迟了三个星期,5月下旬水温才18度,四大家鱼产卵也就推迟了三个星期,因为水温不到18度它就不产卵。同样,中华鲟是秋天产卵,要求水温降到20度以下,原来是10月底、11月初,现在也迟后3个星期,11月下旬才到20度。上游的这些大的水电站一个一个地修,水温的变化叠加可以影响到三峡。水比热很高,升高一度或降低一度是非常难的。而且水很特殊的一个特性是4摄氏度比重最大,所以说低温的水都在下面,高温水在上面。长江虽然从向家坝流到三峡要流300多公里,但是这300多公里水温要升高一度,那是非常难的。
1970年,我在富春江调查四大家鱼产卵场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1970年在桐庐看到了鲥鱼,鲥鱼就没有产卵。后来追溯是水温问题,我就往上面追溯,最后发现就是新安江电站。千岛湖是个多年调节水库,其实它水深最多就是100米左右。但是电厂下来的水都是从底层下来的水,一年四季到夏天绝不会超过15度。就在大坝下面几公里的建德县,老百姓夏天不用空调,把水龙头接到暖气片上,家里就很凉快了。新安江发电就是按多年调节的平均流量300秒/立方米发电,水流到富春江干流掺和进去,也把水温达到18度的时间推后两个星期。水温的变化,对于鱼类的繁殖影响也是很严重。
怎么办?要画一个生态红线,就是说对上面的水库的调度也好、建设也好,要考虑,不能无限制地修,按照规划全部梯级的话,上游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现在还有乌江、嘉陵江,都是一级一级的梯阶,不是一个自然环境了,上游特有鱼类的栖息地没有了,大的干流的上水过程和水温变化过程中发生了相对的变化,很多鱼类的生存成问题的,所以要画一个生态红线。
中华鲟虽然十年没有产卵,但是我还没有丧失信心。在2012年以前,很多幼鱼到海里去了,雄性要9年,雌性要14年,它才成熟的。所以现在有很多2012年以前繁殖的鱼还在海里头生长,还没成熟,等它成熟回来的时候,我们的长江彻底地被保护,还有希望能够在江里面繁殖。
问题是长江上游还有一种鲟鱼,叫长江鲟,过去叫做达氏鲟,是长江上游特有的鱼类。它不下海,个体没有中华鲟大,一般大的就长到五六十斤,成熟也早一点,雄性4年,雌性6年,二三十斤就可以产卵的。这个鱼从2007年起,我们就没有监测到自然繁殖。2007年向家坝溪洛渡电站开始发电运行,虽然把长江鲟的幼鱼放流,从2007年放到现在,应该有成熟的,但是我们每年监测都没发现小的鲟鱼。
所以禁捕以后看看,能不能到长江上游找到达到成熟年龄的繁殖群体。再有一个就是产卵场,原来的鲟鱼产卵场主要都在现在的向家坝溪洛渡水库里了,有一个叫做三块石的地方,刚好在向家坝发电厂下面,受水电站的影响也很大。泸州那里有一个产卵场,泸州那年用防洪的名义把它修了一个梯隔开,用来修房子了。现在我就把希望寄托于赤水河,将来看赤水河能不能够为四大家鱼、长江鲟提供产卵场。所以现在我忙乎赤水河的生态修复问题,首先是休渔,然后是把小水电撤除。长江鲟可能比中华鲟前景还更令人担忧,我希望能够把这个物种保护下来。
因为咱们养的中华鲟,像长江三峡公司和长江水产研究所,都不少,另外还有一些个体养殖户也养的不少。但是长江鲟主要是一个体户叫周亮,养了17条,真正野生的,长江所和我说也就是一两条。如果再不恢复的话,将来物种就很成问题了。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我们所期盼的母亲河一定是水清岸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协调的一个场景。从长久来看,不管是长江、黄河还是其他领域,想要实现常态化的保护、高质量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关注什么?
曹文宣:习近平主席讲,十年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务求取得扎实成效。水域生态系统是很脆弱的,特别是像人类生活活动,不管是航运、取水、排污、灌溉,各方面都离不开水。但是我们淡水资源,特别是我们中国淡水资源是很贫乏的,我们人口多,人均的淡水资源占有量只占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如果我们不重视水资源的保护的话,将来很可能影响我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所以十年禁渔作为生态修复的抓手,把水域生态修复,修复后我们不光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提供的鱼产品也好,提供的自然景观也好,重要的就是我们有一个安全的水资源,这是很重要的。
现在干流都修了水电站,我希望小的水电站撤除,恢复原来的自然流态,给很多鱼提供栖息地。到那个时候,我们人有很好的生活条件,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也长期保持,人和水生生物能自然相处,就像现在人和陆生动物相处一样,我们就希望达到这一点。
受系统审核限制,转载略有删减,原文见http://www.cjyzbgs.moa.gov.cn/zcjd/202109/t20210903_6375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