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今天是: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动态中心 渔业动态 正文
渔业动态

中科院培育可抗牛奶病的梭子蟹科甬1号

日期:2015-05-22 00:00 作者: 来源: 字体大小[  ]

  肉质鲜美的梭子蟹是岛城市民最喜爱的海鲜产品。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培育的梭子蟹新品种“科甬1号”获农业部批准,将在全国开展推广养殖。在实验条件下,“科甬1号”梭子蟹成活率比普通蟹苗提升12%左右,这是国内第一个蟹类抗病新品种,将大大提升养殖梭子蟹的抗病能力及产量。

  成果 菌液中“泡”出新品种

  先用2年时间挑选育种基础群;再耗时5年对至少5000只螃蟹进行育种选择;然后通过2年推广试验期检验……从 2005年到2014年,在经历9年与梭子蟹的“亲密接触”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崔朝霞带领其团队培育出国内首个蟹类抗病新品种 “科甬1号”。

  “养殖梭子蟹的天敌就是’牛奶病’,而这个新品种的主要特点就是抗病,能大大提高养殖梭子蟹的抵抗力。 ”崔朝霞介绍说,随着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养殖螃蟹病害频繁发生,其中以溶藻弧菌为主要病原的 “乳化病”或称“牛奶病”危害最大,严重时可导致绝收,已成为制约梭子蟹养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为了选出溶藻弧菌耐受能力强的新品种,实验人员将抱卵雌蟹直接浸入半致死浓度的菌液中连续浸泡4小时,浸染结束后转入培育池强化培育。然后“选择那些经过浸泡之后还能存活的蟹种,它们能存活下来就说明对这种病菌有抵抗力。 ”崔朝霞说,被选择实验的螃蟹每年都要经历这样一次“残酷”的筛选,且实验连续进行5年,“第一年存活下来的我们称为’一代’,经历5年的实验之后,最终的品种就是第五代。

  研究 被夹手成家常便饭

  一不小心就被螃蟹夹着手了,疼得‘嗷嗷’的。 ”回忆起9年的研究过程,崔朝霞笑着说到。研究地点位于浙江宁波沿海海域,团队中的研究人员需常年驻扎宁波。 “采集数据的时候非常困难,实验人员先要把螃蟹捕上来,量完体重、长宽等各项数据后还要保证把它们完好无损地放下去。 ”崔朝霞说,为保证样本数据的充足,实验人员每年要对大约2000只螃蟹进行数据采集工作,他们使用地笼、垂钓等方式将螃蟹捕上来,称重、测量时被夹到手则成了家常便饭。

  蟹苗经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亡,这是我们最担心的。 ”崔朝霞介绍,蟹苗死亡就意味着样本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为避免蟹苗死亡,实验人员需要严格把关蟹苗的生存环境,池塘的消毒、育苗室水温、盐度、溶氧量的控制、蟹苗的纳水和施肥,研究工作复杂而繁琐。

  获批 新品种可全国推广

  “我们已经做了两年的推广实验,最近刚刚获得了农业部的批准,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新品种可以大面积推广养殖了,梭子蟹的产量肯定会有提升。 ”崔朝霞介绍。

  为评估“科甬1号”梭子蟹的生产性状,研究团队在宁波象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对其进行了连续生产性对比养殖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养殖条件下,2012年新品种收获时平均个体体重较对照苗种提高10.44%,成活率提高12.53%。“就是说,我们选育出的新品种,不仅生长个头更大,抵抗致病菌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崔朝霞介绍,在正常的生长环境下,普通蟹苗的成活率往往低于5%,而经过选育后的新品种,即使是在溶藻弧菌环境下,它们的成活率也能达到接近19%,养殖梭子蟹的成活率得以很大提升。

  “除了我们的’科甬1号’,还有黄海研究所的 ‘黄选1号’,到目前为止梭子蟹只有这两个新品种,都能大大提升梭子蟹的产量。 ”崔朝霞说。

  据介绍,“科甬1号”梭子蟹的特点在于抗病性强,而“黄选1号”的特点则在于其高生长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黄选1号”梭子蟹新品种示范推广面积已达6万亩,养殖达4万公顷,每年可增加产量5万吨、经济效益25亿元。

  前景 两种新蟹将上餐桌

  梭子蟹是青岛最主要的经济蟹类。 “青岛近海主要就有两种海蟹,石夹红和梭子蟹。”崔朝霞介绍,石夹红只有野生海捕,而没有进行推广养殖,梭子蟹则是青岛地区最常见、最主要的养殖蟹类。

  专家介绍,无论是“科甬1号”还是“黄选1号”,梭子蟹新品种的培育都会大大提升梭子蟹的产量,江浙地区养殖梭子蟹经常患“牛奶病”大批死亡,因此“科甬1号”新品种尤其适宜在南方海域养殖,将提高南方地区的梭子蟹产量。

  据《2012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我国梭子蟹养殖面积达47万亩,产量达到9万吨,年产值近100亿元,其中,浙江、江苏等省梭子蟹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我市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青岛市养殖梭子蟹6400多吨,而本地海捕梭子蟹仅有1500吨,仅占全年梭子蟹总产量7900吨的19%,除了本地海捕梭子蟹和养殖梭子蟹,我市梭子蟹的另一主要来源为江苏、浙江等地。据不完全统计,仅每年8、9、10月份,从江浙地区入青的梭子蟹就高达6000余吨。

  (来源:中国水产门户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