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盐碱水域养殖品种开发与利用创新团队李禹韬、张颖等人完成的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鉴定雌性鲟鱼产卵量高低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授权专利号:ZL 202411604243.6)和"一种雌性鲟鱼产卵量相关基因npffr1的分子标记及应用"(授权专利号:ZL 202411552382.9)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鲟鱼的主要经济价值在于其雌性个体性成熟时产生的未受精卵,即备受青睐的"鱼子酱"。鱼子酱因其高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鲜美口感而被誉为"水中黑黄金"。因此,早期筛选具有高怀卵量性状的雌性个体对鱼子酱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现有技术中尚未发现关于npffr1和17β-hsd1基因中存在与雌性鲟鱼怀卵量性状相关SNP分子标记的记载。
本发明提供了能够精准区分鲟鱼怀卵量高低的特异性分子标记(npffr1:g11249 A>G;17β-hsd1: g7824 C>G),通过目标SNP位点的基因分型结果可鉴别雌性鲟鱼的怀卵量性状。综合两个特异性标记的扩增结果,对雌性鲟鱼个体怀卵量性状的检测准确率达到75.58%-81.16%。该鉴别方法具有准确性高、操作简便、检测效率高、应用范围广等技术优势。本发明提供的分子标记可用于雌性鲟鱼怀卵量性状的早期人工筛选,适用于施氏鲟、达氏鳇、西伯利亚鲟和杂交鲟等多种雌性鲟鱼群体,将显著加快高怀卵量鲟鱼品种的人工选育进程。

npffr1的SNP分型谱图

17β-hsd1的SNP分型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