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今天是: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建所70周年活动 历史印迹 正文
历史印迹

虹鳟鱼---一个冷水性鱼引进种在我国的发展史

日期:2020-09-08 11:27 作者:刘雄 来源:办公室 字体大小[  ]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刘雄

我国是淡水鱼类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久远的鱼类养殖历史中,人们几乎只注意到温水性鱼类,而冷水性鱼类及其养殖,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才以虹鳟为先导开始载入史册。

我国的虹鳟是1959年由朝鲜金日成主席赠送周恩来总理的5万粒发眼卵和6000尾当年鱼种而揭开养殖序幕的。

当时,水产部责成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进行试养。同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横道河子镇建立了第一个虹鳟鱼试验站。1963年,育成第一代成熟亲鱼,并首次获得了人工繁殖成功。1965年横道河子试验站在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莲花大队附近新开辟了一个试验点。经过近十年时间试验,已初步掌握了虹鳟的基本养殖技术。1968年春达到了生产发眼卵200万粒的规模,除提供9000公斤商品鱼外,还多次向北京及黄河流域等地提供卵苗。1964年平壤市长又赠送北京市长虹鳟亲鱼24尾和当年鱼种200尾,在北京市水产研究所实行提水试养,同时山西太原和辽宁营口也开始试养。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地虹鱒养殖先后下马,试验全部中断。1968年横道河子试验站撤销,莲花大队附近的试养点交给大队看管,仅两年时间在塘鱼数量明显减少。1970年省水产局决定收回,交由宁安县东京城水产试验站代管,这期间实为保种饲养,虹鳟养殖试验停滞了近10年。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上划隶属原国家水产总局,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领导,开始重视和加强对虹鱒等冷水性鱼类的研究工作,国家增加了对虹鳟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科研经费的投人。黑龙江所增加时虹鳟科技力量的投放,派科技人员到莲花大队附近的试养点蹲点,在对患有营养性疾病所剩不多的亲鱼和鱼种精心饲养.改善健康状况的同时,很快着手接收莲花大队附近的试养点。最初抓虹鱒繁殖,增加苗种数量,扩大养殖群体,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人工繁殖,并向各地运送发眼里卵,逐渐恢复虹鳟试养试验。在国家对虹鳟科研的重视下,黑龙江所将原渤海镇莲花大队附近(2栋草房房、2个土池、1个小孵化室、没有电、没有车道)的试养点,逐步扩建成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冷水鱼试验站。1987年以后黑龙江所组建了冷水鱼养殖研究室、颗粒饲料试验加工厂和能鳟鱼开发培训中心。中国水产学会在黑龙江所挂牌成立了鲑鱼类研究会,并与黑龙江所共同创办出版了《鮭鱒渔业》(水产学杂志前身)。至此,黑龙江所已经完全具备了作为我国冷水性鱼类增养殖业研究基地的基本条件。

1983年中国水产学会在黑龙江省牡丹市召开虹鳟鱼养殖学术讨论会,1987年中国水产学会在黑龙江所召开鲑鱼类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1989年维鱼类研究会和黑龙江所在贵州省安顺市召开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同年主持召开北京国际冷水性鱼类养殖学术讨论会,并出版英文般论文专集随后,于1999年、2002年、2005年先后在哈尔滨、北京、云南丽江召开了鲑鱼类学术讨论会。

为引进国外先进的养鳟技术,1987年以后与国外科技交流日趋频繁。国家农业部及有关省市先后5次组团赴朝鲜、法国、日本考察养鳟技术,并向海外派出留学人员。多次邀请日本东京水产大学、北海道孵化场、长野县水产试验场以及日本全国虹鳟鱼振兴协会的教授、专家和养鳟企业家来华讲学并进行学术、技术交流,增进与国外养鳟业的友好往来。

为了加速养鳟技术的普及,1981年原国家水产总局淡水局在北京市水产研究所举办虹鳟鱼养殖培训班,1984年中国水产学会委托黑龙江所在渤海冷水鱼试验站举办全国虹鳟鱼养殖技术培训班。此后,黑龙江所又在吉林长白、山西汾阳、甘肃临夏等地及一些省市,相继以短期培训的形式培养了一批养鳟技术人员。1985年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在渤海冷水鱼试验站摄制了《虹鳟的养殖》科教片。在黑龙江所编印了虹鳟养殖技术讲义的基础上,农业出版社出版了《虹鳟养殖技术》一书。1984-198年在黑龙江所举办两次全国虹鱒养殖技术及育种新技术科学讲座,分别由日本东京水产大学野村稔和隆岛史夫教授主讲。

1984年后,黑龙江所虹鱒食用鱼池塘和网箱高产试验以及虹鳟稚鱼高密度饲育技术及应用获得成功后,极大地推动了各地的养鳟积极性。1987年虹鳟养殖被列人国家科委星火计划,开始在黑龙江省实施,由国家和地方投资建成宁安县钻心湖虹鳟鱼场,吉林、山东、山西、湖北、甘肃等省也将虹鳟发展列人星火计划,此后,虹鱒苗种繁育和流水养殖高产技术的科技成果通过星火计划的实施,开始在各地推广应用。

1988年后,在群众性养鳟基础上,由黑龙江所起草了水产种质虹鳟(SC1036-2000)行业标准。农业渔业标准SCT1030.1-19991030.7-1999虹鳟养殖技术规范亲鱼、亲鱼培育技术、人工繁殖技术、鱼苗鱼种培育技术、池塘饲养食用鱼技术、网箱饲养食用鱼技术、配合颗粒饲料,由黑龙江所起草。无公害食品虹鳟养殖技术规范NY/T5161-2002由山西省水产研究所起草,黑龙江所审定。由黑龙江所撰写的虹鱒和虹鱒养殖两个条目,被编人1994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卷》。

最初20余年,各地清一色养殖朝鲜品系虹鲜,长期的近亲繁殖,导致了子代遗传质量的下降,生长减缓,成熟亲鱼个体变小等,通过多次引进国外虹鳟新品系,彻底杜绝了退化状况。1983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渔业学院赠送青岛海洋大学道纳尔逊氏优质虹鱒(DonaldsonssuperrainbowTrout)发眼卵2万粒,在山东省临朐县老龙湾试养,显示出生长迅速、怀卵量多的特点,1985年向黑龙江、山西等省供应子一代发眼卵。1987年黑龙江所又引进道氏虹鳟发眼卵10万粒,此后,黑龙江、北京、云南、辽宁等地又多次从美国、日本、北欧引进虹鳟发眼卵。目前,国内养殖的虹鳟有美国品系、日本品系、北欧品系及其杂交种,还有道(道纳尔逊)氏虹鱒、卡氏虹鳟、钢头鳟、北欧三文鳟、金鳟(黄虹鳟)。

长期以来养鳟饲料直是限制我国养鳟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虹鳟的开口饲料最初使用牲畜肝脏和蛋黄,后改成生鱼肉制成的糊状饵料,都因营养素不全、质量不稳定、易败坏水质、传播病菌等问题,严重限制了苗种的发展。1984年开始广泛使用由多种原料和复合维生素制成的软碎粒和硬碎粒系列配合饲料,使虹鱒上浮稚鱼和稚鱼的成活成长,从营养学角度得到了保证。1987年后,由于六五虹鳟饲料科研项目的进展,又由于黑龙江所建成我国第一座鮭鳟鱼颗粒饵料试验加工厂,并研制出第一代虹鳟全价硬颗粒饲料,使养鳟饲料由鲜湿到干颗粒出现新的实破,开创了我国养鳟饲料工业化、商品化的新篇章。过去长期阻碍和困扰我国养鱒业的营养性疾病,其症结在于鱼粉的质量和原料的霉变以及复合维生素的添加不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各地养鱒配合饲料质量的改善和提升,已基本上杜绝了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随着虹鱒科研的进展,虹鳟人工繁殖和饲育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研究了不同质量卵子的受精和孵化效果、亲鱼饲料与卵子质量的关系后,黑龙江所提出了为获得优质卵,虹鳟亲鱼何料与营养标准以及更新孵化器、提高化苗率的研究报告。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内普通采用阿特金氏(Alkins)卧式木制孵化器,其造价高、占地大,用水量多、管理不便、效率低下,限制了虹鳟苗种生产水平的提高。1982年开始,黑龙江所从法国引进福式孵化器孵化虹鳟鱼卵和玻璃钢制平列糟饲育虹鳟仔鱼,使孵化和饲育效果大为改观。

基于虹鳟鱼关卵子发育温度要求较低,孵化时间较长,从而给人工移植以方便条件。最初20年,发眼卵运输沿用传统方法,使用木制运卵箱,内置17个阿特金氏孵化盘,周边塞潮湿水草,每箱盛卵5万粒,启运前淋水一次,途中每2小时淋水一次。1984年开始,黑龙江所采用并广泛推广发泡苯乙烯制的保温防震运输箱,箱内装卵袋(卵装在透气好的湿布袋中)为聚乙烯冰袋,四周上下铺潮湿海绵。箱子规格各异,50x33x43厘米的运卵箱,每箱盛卵15-20万粒,可安全运输72小时以上,途中无需处理。

我国虹鳟自然繁殖期,华北地区12月至1月,东北地区1月至3月。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黑龙江所调节光照周期控制虹鳟产卵期研究获得成功后,开始在辽宁省本溪市虹鳟良种场、甘肃省水产研究所试验场以及吴广清家庭养鱒场等处应用,使虹鳟产卵期提前6-8周。提前供卵有利于当年育成大规格鱼种,深受养殖户欢迎。近年,北京顺通虹鳟鱼养殖中心应用该技术,通过缩短或延长光照周期,使虹鱒提前或延后产卵,进而使虹鱒周年供卵成为可能。

体外寄生性疾病是小于3克虹鱒稚鱼的常见病多发病,常造成危害和损失。最初起扑后集中于容器内药浴,但衰弱的病鱼常造成死亡,遗漏病鱼和鱼池病原体未能得到清毒。后逐步改为原池流水或半流水药浴,获得了成功。90年代初开始广泛采用定期预防药浴和定期抗生素拌饵,使稚鱼寄生性病和细菌性病得到有效控制。在苗种养殖中,定期对规格不同的苗种进行选别与分养,年生长率可提高15%。黑龙江所渤海冷水鱼试验站由于重视苗种筛选和养殖管理,使60%的食用鱼缩短了一年的养成期。

虹鳟雄鱼比雌鱼早一年性成熟,性成熟后生长速度减缓。90年代黑龙江所虹鳟全雌技术的研究获得了成功,并在北京等地推广应用。性别控制技术可实现在性成熟前上市,也有利于养成大个体食用鱼,可为养殖户带来更好的效益。

对虹鳟实行密集式养殖,可节省人力,便于管理,提高设施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养殖成本。随着养鳟饲料和养鳟技术的进步,1983-1988年各地先后进行了生产性密集式养鲜试验,通过放养高密度、优质配合饲料,检测排水口水质,使用黑龙江所研制的桨叶式增氧机等进行以溶氧与氨氮为中心的池水水环境管理与控制,以及病害防治与适时筛选等技术管理措施,使这种在有限水体中养殖大量鲜鱼的技术在各地初试成功,当时达到的每平方米单产分别为黑龙江渤海67.45公斤、甘肃马曲49公斤、北京密云46.49公斤、河北来源39.17公斤、山东博山32.86公斤、甘肃宁夏23.04公斤。

密养技术普及的一个例子,是山东省临胸县的一个家庭养鲜场,二十余年来在12-16.SC下,用29升/秒水量,在6个共666平方米鱼池中,每年生产出虹鱒食用鱼40吨,合每平方米产鱼60公斤。

虹鲜养殖的技术进步,在养殖设施和技术基础上为我国开展其它鲑科鱼类的养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86年黑龙江所从日本引进金鲜,先后在北京顺通虹鳟鱼养殖中心和黑龙江所渤海冷水鱼站繁殖成功,并向全国推广,随后又引进美国金鳟继续推广。由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选育的金鲜,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由农业部确定为适宜推广的养殖新品种,已向新疆、陕西、四川、广西等多省推广。1996年黑龙江所从日本引进山女鳟和白点鲑,三年后开始向全国推广,随后又从国外引进银鲑、大西洋鮭、大鳞鮭、驼背鮭等,北京顺通虹鱒鱼养殖中心引进红点鮭、河鲜、褐鳟等,引进品种都正在试养繁殖和积极推广中。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虹鲜养殖场,在吉林所、黑龙江所的指导下,花羔红点鲑的驯化和规模化生产获得了成功。该鱼卵的孵化温度和生活温度低于虹鳟,推广面狭于虹样。黑龙江所在哲罗、细鳞等土著名贵鱼类的驯化和苗种规模化繁育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已培育出哲罗鱼苗60万尾,细鳞鱼苗15万尾,为我国土著鲑科鱼类的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苗种和技术基础。

在养鳟研究上,除养殖技术研究外,还开展了繁殖生理、病毒性和细菌性病、饲料与营养生理、生物技术育种研究。除黑龙江所外,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大连水产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宁波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北京市水产研究所、山西省水产研究所、甘肃省水产研究所、本溪市水产研究所、河北保定地区水产研究所等院所也开展了有关养鱒业或鮭鱒鱼类生物学基础研究,对养鱒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