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鲟鱼的生物学特征

第一节 鲟鱼的生物学特征

一、     外部形态特征

鲟鱼前粗后细,腹部较平,头大平扁,吻长而尖,体表裸露无鳞,外披5行骨板,吻突出呈三角形、歪尾形,上叶发达而上翘,体表裸露无鳞,但披有5行带有尖棘的菱形骨板,躯干部横断面呈五角形,吻突出,呈钝三角形,口小,位于头部腹面,即口下位,口前有4条触须,呈一字形排列,并与口平行。口能伸缩呈管状,口内无齿。鲟鱼眼睛较小,头表面光滑,背鳍位于体后部,接近尾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的前方。背部灰褐色,腹部银白。鲟鱼骨骼大部分是软骨,中轴骨骼为一条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脊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

二、     栖息习性

鲟鱼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喜生活于流水、溶氧量较高,水温偏低,底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鲟鱼虽是一种大型鱼类,但性情温和,不善跳跃,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属于底栖的亚冷水性鱼类。有“海——河洄游”和“江——河洄游”两种,为溯河洄游产卵鱼类。鲟鱼对外界影响的反应迟钝。养殖中除沿池壁和池底游动外,很少做剧烈活动,消耗在运动中的能量很少,因此,饲养过程中的饲料系数相对较低。

三、     温度适应性

除中华鲟外,大部分鲟鱼品种为亚冷水性环境生存,鲟鱼能承受水温为0-30℃,不同种类略有不同。适宜生长温度为1825℃,最适生长温度2023℃,低于7℃或高于26℃时,食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30℃摄食停止,逐渐衰弱而死亡。

四、     溶氧要求

鲟鱼的耗氧率属于顺应型,即水环境溶氧量高时,它的耗氧率也高;随着水中溶氧的下降,其耗氧率也随之下降,一般水中溶氧量应保持在6-8毫克/升,以保证顺利生长。

五、     水质和PH值适应范围

鲟鱼的幼鱼(一般一龄以上)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抗病能力也很强。鱼苗阶段对水质要求要高得多,养殖应在高溶氧、低有机物、清新、流动的水中进行。PH一般7-9为宜。

鲟鱼对水质的要求(前苏联的养鲟水质标准)

项目

标准

项目

标准

O2

6.0mg/L

氨态氮

0.5(mg/L)

CO2

10mg/L

磷酸盐

0.3(mgP2O2/L)

PH

7-8

硫酸盐

0.1(mg/L)

硬度

2-3mg当量/L

0.1(mg/L)

碱度

2.0mg当量/L

H2S

0

氧化度

5-20mgO2/L

游离氯

0

亚硝酸盐氮

0.1(mg/L)

总铁

1(mg/L)

硝酸盐氮

1.0(mg/L)

 

 

六、     盐度适应性

鲟鱼不经先期过渡可直接放入45‰的含盐水中,510小时可增加到67‰,2448小时后即可适应910‰的盐水。

七、     食性

鲟幼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如甲壳动物、摇蚊类和毛翅目幼虫及水丝蚓等一些种类食高等植物的碎屑,藻类和泥沙中的有机质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饲养。鲟鱼的食物惯性很强,拒食不熟悉的食物。如开始时是食用水蚤和水蚯蚓,转食配合饲料时要有一定的驯化时间。

八、     生长特性

鲟鱼的生长速度比较快,通常孵出的水花,经过1个月左右的养殖即可达到7-10厘米。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当年早春放养10-15克重的鱼种,经过9-10个月即可养殖成0.75-1千克的商品鱼。

九、     繁殖习性

鲟鱼个体大,寿命长,性成熟晚。大多数鲟鱼在天然环境中性成熟年龄为10年以上,雄鱼比雌鱼早3-4年成熟。施氏鲟成熟年龄一般是雌鱼9-10年,雄鱼7-8年。鲟鱼对产卵场的要求非常严格,它们在自然环境下有时溯河上千公里寻找合适的产卵场,如果雌鱼洄游到产卵场的道路被坝切断,找不到适合的产卵环境,雌鱼的卵泡就会退化吸收。由于人工养殖条件与天然环境差异很大,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鲟鱼要达到性腺发育成熟要采用人工调控温度、光照,水流等环境因子,配合生理诱导等技术达到性腺发育成熟。

版权所有 © 2014 冷水性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黑ICP备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